钢铁业如何摆脱目前的困境是业内人士共同思索的问题。由于企业性质和企业发展状态不同,业内相关人士对于如何“脱困”也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诉求。前一段时间,《中国冶金报》曾刊发了一批来自业界专家、企业家对于行业、企业未来的发展的建议和措施,从中可以看出,尽管具体方式不同,但企业进行体制改革、淘汰落后、科技创新等大方向已经成为共识。
脱困的出路就是转方式
目前在国内钢铁行业中
兰州彩钢,国有企业的钢产量在下降,2012年重点大中型钢企同比减产0.55%;而民营企业的钢产量在上升,中小型企业大幅增产24.52%。行业集中度不升反降,前10家钢企钢产量占全国的份额由2011年的48.44%降低到2012年的45.94%。
2012年,全行业80家重点大中型企业盈亏相抵后,盈利15.8亿元,销售收入利润率0.04%,吨钢利润2.6元;79家民营钢铁企业2012年销售收入18292亿元,利税502.8亿元,盈亏相抵后,盈利189亿元,吨钢利润55.4元。
业内人士表示,尽管近期加大“稳增长”的措施力度,对钢铁行业的扭亏增盈带来利好,但是近期,钢铁产能过剩的局面不会改变,钢材消费增长大幅回落的局面不会改变,企业环保、人工等成本逐步上升的趋势不会改变。面对挑战,钢铁企业不能仅仅依赖于政府的政策,不能仅仅寄希望于钢材价格上涨,的出路就是转方式、调结构、在改善管理、改善经济技术指标上下足功夫,增强生存和发展能力。
淘汰落后靠“市长”也要靠市场
从消化产能过剩的观点出发,淘汰一批能耗减排不达标的产能,已经成为钢铁业界的共识。一些业内人士认为,依靠政府有形之手,加强环保执法,是淘汰落后、实现节能减排的有效手段;也有人认为,解决产能过剩问题,光靠行政手段控制很难真正实现,还要依靠市场这只手。技术落后、高耗能量、环保不合格、手续不健全的企业,会被市场淘汰。
更多的业内人士则认为,淘汰落后产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,需要市场和“市长”两手抓,两手都要硬。在目前的市场发展阶段,须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自发调整的优势,形成合力,共同促进落后产能的淘汰,化解产能过剩。
国企体制改革要内外兼攻
国企如何把改革推向前进?有业内人士认为,国企改革内在动力不足,其诉求往往放到对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期待上,盼望政府在营造公平竞争市场、法律环境上“给力”。也有业内人士表示,国企改革的动力还应当以内因为主,更为核心的问题是国有企业自身的转变。
目前国企改革的方向是以全面对接市场为主要特点的,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认为:“国企改革的空间还很大,要探索国企发展与市场经济的终结合方式,国企管理要适应市场经济的特点,完善治理结构,实现科学决策和管理。
科技创新要打“组合拳”
一直以来,科技创新的侧重点是瞄准高端产品还是要兼顾到“普适性”领域,业内人士存在着不同见解。
一方观点认为,随着相关产业的发展,对高端钢材产品的需求存在着巨大的空间。我们必须尽快从“模仿者”、“跟随者”转变为“领跑者”;在创新的进程中,要敢于“个吃螃蟹”,开展更多前沿性的技术研究,向高端产品进军。另一方观点则认为,我们在选择技术创新的方向的同时,要考虑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市场化因素,“普适型”的创新方向也不失为一种选择。但要注意的是,“普适型”的创新技术不代表低端,当它朝着的方向发展时,一样能带动级别科技人才的成长。
这两种观点看似不同,实际上都意味着钢铁行业科技创新领域应当统筹规划,既有“高端型”,也有“普适型”,要出“组合拳”,分工合作,协同创新。前沿技术创新是一个钢铁强国必须应有的条件,但其周期长,见效慢,投资多,风险大,不可能一蹴而就。所以,原始创新这种项目要求科技人员有坐“冷板凳”精神,更要求政府、科研部门有战略眼光,不能急功近利,同时,要敢于承担风险
评论列表
我要评论